手机版
繁體版
无障碍阅读
智能问答
站群导航

商丘市政府网

市政府工作部门

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县区政府(管委会)

中国政府网 河南省政府网 商丘市政府网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zcxzfbgs-00001093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3-01-05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计划规划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引领区(专项规划)

来源:县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3-01-05 浏览次数: 【字体: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提高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引领区,实现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驱动能力

加快培育科技战略资源力量,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坚持以高水平创新平台的建设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积极引进高水平科研机构,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明确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在超硬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十大工程”,持续开展产业强链固链行动,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协同部署产业链和创新链,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力争两年内创成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给予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更大自主权,打造企业孵化、科技研发、创新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园,形成集科技研发、精深加工、会展中心、交易中心、辣椒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样板区。202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达到20家以上。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等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财政投入引领带动社会资本,引导企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以力量、宝晶、惠丰、双鹤、华商、金华农等骨干企业为重点,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建设研发平台,到2025年,力争20%以上规上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实施更大力度的财政奖补政策。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完善企业创新引导促进和梯次培育机制,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加大重点企业扶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瞄准“专精特新”,持续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快速集聚发展。2025年,全县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

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展重大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超硬材料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辣椒产业加强精深加工延伸,生物医药产业持续推动转型升级,争取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深化院地合作,以辣椒新品种院士工作站、微纳米金刚石粉体材料院士工作站以及厚德、美兰、益华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切入点,探索建立政府、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创新合作机制,集聚和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在柘城落地转化。

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坚持人才与产业融合、人才与团队融合、人才与基金融合、人才与工匠结合,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充分利用招才引智服务站平台,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和团队,构建“首席专家+技术骨干+企业”的人才引进体系,推动人才资源赋能产业发展。围绕超硬材料、生物医药、辣椒等主导产业,实施“引凤回巢”计划,吸引柘城籍企业家团队、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回柘发展。加大紧缺急需专业人才柔性引进力度,培养使用好现有人才,鼓励人才回归、人口回归,加快建立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完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强化财政对人才的投入保障。到2025年,累计引进科技创新杰出人才100名以上、科技创新团队20个以上。

第二节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创新创业全链条,强化要素保障,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构建科学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有机衔接,打造全链条、专业化创新服务体系。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加快资本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鼓励金融资本、风险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科技产业。积极引进创投风投机构,促进创投风投机构与实体经济对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县。

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完善知识产权、健全创新治理模式、加强创新政策协同,坚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变“小进即满,小富即安”为“奋斗不息,创新不止”,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共享空间,形成持续创新高地。弘扬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氛围,厚植创新沃土。
 

附件1 (2).docx
d******0221a712634c886fbde200808e.docx (82.73 KB)


 

审核人:李凤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