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繁體版
无障碍阅读
智能问答
站群导航

商丘市政府网

市政府工作部门

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县区政府(管委会)

中国政府网 河南省政府网 商丘市政府网

政府信息公开

全文检索
索引号: -zcxzfbgs-00001095 发布机构:
生效日期: 2023-01-05 废止日期:
文 号: 所属主题: 计划规划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区域规划)

来源:县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3-01-05 浏览次数: 【字体: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

第一节 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建设行动,确保全县粮食产能稳定在16亿斤以上。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制止“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六个严禁”耕地保护规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达标提质,新建高标准农田26万亩,到“十四五”末,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达94万亩。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全力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安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科学技术与粮食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稳定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种粮支持力度,建立与主销区对接合作机制,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优化结构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巩固提升以辣椒、肉牛、蛋鸭三大产业为主导,胡芹、韭菜、大蒜、杂果等竞相发展的3+X”产业格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持续发展壮大辣椒产业。以加快培育辣椒制种产业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龙头带动、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基本思路,以品牌营销为突破口,以质量安全保障为生命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加快推进规模经营,着力改善生产条件,稳步提高制种效益,实现辣椒制种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力争到2025年辣椒制种基地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按照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理念,建好集加工出口、交易集散、现代育种、辣椒科研、现期货、博览会展等为一体的柘城国际辣椒小镇。

——做大做强蛋鸭产业。依托我县蛋鸭养殖资源优势,按照“政府支持、企业主体、稳定带贫”的发展原则,大力推进蛋鸭养殖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着力提高品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建设蛋品加工厂和蛋鸭屠宰场,做大做强蛋鸭产业,努力把“绿色无抗、富硒健康”蛋鸭品牌叫响全国。

——做大做优肉牛产业。继续加大对惠济乡集母牛繁育、肉牛交易、肉牛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建设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柘城县莲旺牧业有限公司、柘城县汇洋畜牧养殖有限公司、柘牛农牧等大型肉牛繁育育肥基地建设。支持优质育龄母牛扩群增量,扩大肉牛产业规模。做好肉牛养殖项目指导服务,加强肉牛屠宰经营环节监管。

——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围绕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省级“三链”重构示范县等,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发展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文化产业,打造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国家级产业强镇、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国家级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培育12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510个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培育提升农业品牌。积极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品牌,区域品牌。以辣椒、肉牛、蛋鸭三大产业为主,形成“柘城+农产品”的系列区域公共品牌,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创品牌,支持胡芹、韭菜等规模化连片种植特色产品打造区域品牌。强化品牌宣传引导,提升品牌意识,助推品牌运营,拓宽宣传推广渠道,壮大柘城县农产品的品牌效益。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农民和服务主体培育工程,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行动计划,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合作方式,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生产水平。建立健全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从事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代管等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推进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建成县镇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鼓励供销社与规模经营主体紧密合作,开展保姆式全托管、菜单式半托管等服务,打造集农资供销、农机作业、田间管理、烘干收储加工、技术培训、金融保险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强化创新引领,聚集资源要素,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围绕辣椒、肉牛、蛋鸭等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带动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本地农产品资源的消化能力和对农户的带动能力,提升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分类推进村庄差异化发展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合理确定村庄布点和建设规模,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三农的区域中心。重点加快促进城郊融合类村庄与周边城镇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村民居住点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小区,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加快划定搬迁类村庄,依托中心城区、镇区、特色小镇等适宜区域进行安置;特色保护类村庄在保持村庄原有特色风貌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整治建设力度,将传统文化开发保护与村庄改造相结合;聚集提升类村庄规划产业发展用地,积极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和高效养殖,加大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进度;整治改善类村庄,合理适度安排村庄整治内容,深入推进村庄整治改造。

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完善乡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整体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农村户用厕所改造,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争创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持续深化“百千万”工程,以清乱治污、铺路修墙、植树种花、整田理景、传承文化为抓手,抓好20个省级、50个市级、400个县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创建省市级园林乡镇8个、“美丽小镇”20个、“四美乡村”450个、“五美庭院”6万户。

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坚持乡镇工作“三结合”,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运用,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注重保护挖掘优秀农耕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移风易俗,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第四节 深化农村改革

制订实施城乡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通道,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更多注入乡村振兴。启动一批城乡融合、产业协同的重大项目,加快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建设,深入推进以医疗共同体和教育均衡化等为重点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努力探索具有柘城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财政支农机制改革。调整优化支农政策,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和用好农业保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保护农民的集体资产权益,盘活农村资产资源,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快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城中村、城边村等可连片开发区域土地依法合规整治入市;具备单宗使用条件的,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房地一体、分割转让。

第五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5年过渡期内财政投入和政策落实力度总体稳定。落实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乡镇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兜底相结合,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强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和后续扶贫,实现脱贫人口收入稳定增长。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增强其内生发展能力。

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常态化帮扶机制。对农村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低保户、特困人口,以及其它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开支骤增、收入骤减户,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扶贫、民政、教育、住房、医保、交管、人力和社会资源数据平台,健全多部门联动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综合运用农村低保、特困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措施,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报销、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作用,完善基本养老保险代缴政策,持续开展缴费困难群体部分代缴或全部代缴,逐步实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附件1 (2).docx
ee8ecaab03a82e971ce3ff57d3f467ce.docx (75.30 KB)


 

审核人:李凤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